近年來,隨著中小型無人機的研發與生產門檻的大幅降低,輕小型民用無人機大量進入市場,成為愛好者手中的“高端玩具”,其商用價值也不斷拓展,被廣泛應用于航拍測繪、管路巡線、森林防火、農林作業、物流餐飲等諸多領域。
然而,由于我國民用無人機管理的相關法律法規和行業標準尚不完善,導致無人機市場發展自由度較大,產品質量參差不齊,各地因無人機“黑飛”導致的安全事件屢見報端,有的甚至引發空中險情,危及軍民航飛行安全和公共安全,引發公眾不少擔憂。
今后,這一現狀或將有所改善。日前,中國航空器擁有者及駕駛員協會執行秘書長柯玉寶在2015通航發展峰會上透露,我國首部無人機“交通法規”預計最快將在12月中旬出臺,無人機生產標準也在制定中。這也意味著,我國民用無人機管理將朝著“規范化”更進一步。
競爭失控的市場
2014年被全球消費電子業界視為民用無人機的“起飛”之年,輕小型消費級的無人駕駛飛行器從嶄露頭角到大行其道,谷歌、臉書、亞馬遜這些領先的科技企業紛紛展露出跨界野心。
而中國企業正在這個領域快速崛起,成為其中一支不容忽視的力量。公開數據顯示,我國目前已有300家至400家企業涉足民用無人機行業。
但值得注意的是,我國大多數企業生產的無人機產品目前主要集中在較為低端的消費級。從價格來看,一般在幾百元到數千元不等,比一些中高端的智能手機還要便宜。
對此,有業內人士指出,國內民用無人機已經陷入“低價競爭”危機,雖然國內民用無人機企業在加速技術創新、推動全球民用無人機行業標準和政策體系建立這些問題上的態度是一致的,但這種惡劣的“價格戰”勢必會影響我國無人機產業的規范和良性發展。
另一方面,隨著國內民用無人機應用的多元化,專業的無人機“駕駛員”也成為民用無人機產業發展的一大剛需,但現實情況是,無人機專業技術人才嚴重不足。
有業內機構預測,目前國內專業無人機“駕駛員”需求量大概在10萬人左右。而據《中國無人機報告》顯示,目前,全國“持證上崗”的無人機駕駛員僅有1249名,還有數萬無人機處于“黑飛”狀態。
“黑飛”現象普遍
今年10月底,民航新疆管理局按照《行政處罰法》相關程序,并依據《民用航空法》相關條款對一單位“黑飛”做出了2萬元行政處罰決定。這是我國開出的首張針對無人機違法飛行的罰單。
事實上,我國對于民用無人機的管理,2009年以來就陸續出臺過《民用無人機空中交通管理規定》、《民用無人機適航管理工作會議紀要》、《民用無人駕駛航空器系統駕駛員管理暫行規定》、《低空域使用管理規定》等規定。
盡管多部法規并存,各地擾亂公共秩序,威脅公眾安全的民用無人機“黑飛”亂象仍時有發生,卻鮮見有單位或個人因無人機“黑飛”被處罰的相關報道。
針對這一現象,有專家認為,目前,國內市場上銷售的無人機主要以7千克以下的微型無人機居多,并不在現有法規約束范圍內,很難實現真正意義上的監管。
記者注意到,2013年出臺的《民用無人駕駛航空器系統駕駛員管理暫行規定》將各類無人機分為微型、輕型、小型、大型四種類型,其中明確將“空機質量小于等于7千克的無人機”定義為“微型無人機”。按照規定,在中國境內凡起飛重量大于7千克,飛行高度120米以上,飛行距離500米以外,三者滿足其一的,才需“持照飛行”。
而即將出臺的新規將對飛行相對高度在150米以下、重量為25公斤以下的無人機重點關注。柯玉寶透露,新規有望對25公斤以下的無人機豁免適航,不需要像民航飛機那樣通過嚴格的技術審定,但是要做無人機國籍登記。
全面規范任重道遠
對于民用無人機的全面“規范化”管理,2013年出臺的《民用無人駕駛航空器系統駕駛員管理暫行規定》規范了民用無人機駕駛員管理方法和程序,算是邁出了民用無人機駕駛員“規范化”管理的關鍵性一步。
記者日前從無人機駕照考核機構AOPA-China(中國航空器擁有者及駕駛員協會)了解到,去年9月份以來,全國各地已有三批共38家企業申請開辦民用無人駕駛航空器系統駕駛員訓練機構,專業從事培訓無人機駕駛員工作,目前第四批已進入審定待批階段。下一步,AOPA-China還將在全國建立一些理論考試點和實踐飛行考試點,方便企業就近參加考試,今后民用無人機駕駛員考試工作也將更加系統化、程序化、正規化。
未來,隨著我國首部無人機“交通法規”——《輕小型民用無人機系統運行暫行規定》的試行,民用無人機產業相關行業標準也將逐步被確定。
“我國民用無人機駕駛員實現真正意義上的全面‘規范化’管理任重而道遠。”針對當前我國民用無人機產業和管理現狀,業內專家分析指出,這是一個逐步完善的過程,需要在不斷探索中改進。當前,一方面要盡快出臺相關的產業政策和監管法規,使得市場規范發展,另一方面要引導無人機企業注重技術創新,讓我國無人機產品真正占據市場的主導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