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強次生地質災害早期識別
國土資源部專家解析蘆山災區次生地質災害排查
國土資源部作出蘆山地震災區次生地質災害排查工作部署后,筆者就如何開展這項工作采訪了國土資源部地質環境司領導和國土資源部地質災害應急技術指導中心專家。專家們說,要加強次生地質災害的早期識別,查明震區地質災害隱患點的詳細分布情況,然后對其安全性作出評價并制定應急預案。
——以鄉鎮為單位,逐村逐戶逐點并沿交通干線進行排查。國土資源部地質環境司副司長陶慶法說,蘆山地區的最大特點是植被茂盛、降雨量大,一旦發生較大余震或者強降雨,很容易形成崩塌滑坡泥石流,這是目前災區最大的安全隱患。
為了防止災區群眾遭受余震以及次生地質災害影響,國土資源部采取五項措施緊急部署防范次生地質災害排查工作。一是全面排查,一鎮一組,逐村排查,保生命、保交通。二是排危除險,搬遷避讓,緊急處置。三是監測預警,群測群防,預案應對。四是加強宣傳,增強意識,做到“人人知、人人防”。
陶慶法說,這項工作以鄉鎮為單位,通過遙感衛星、無人機等成像手段,提高排查的力度和精度。具體地說,就是逐村、逐戶、逐點進行排查,沿交通干線全面摸清地質災害隱患情況。對于一個隱患點分布的地方,在經過調查后,對其要有一個量的描述,然后對其安全性作出評價并迅速制定應急預案。
國土資源部調運了1萬套地質災害監測設備,對重點滑坡隱患和可能發生泥石流的溝谷進行重點監測,采取多種宣傳方式向群眾介紹緊急避險常識。一旦發生險情,立即啟動預案,迅速有效撤離。
制作編輯短信發送到災區群眾及防災減災工作人員手中,短信內容在各級電視臺滾動播出。印發傳單在交通要道和居民集中區發放。在災害隱患點附近設置一些警示牌,提醒大家注意觀察和留意,加密播出地質災害氣象預警信息,提高人們的防范意識和自救互救技能。
——巖石被震松卻沒有掉下,增加了地質災害的發生幾率。國土資源部地質災害應急技術指導中心常務副主任田廷山說,與汶川地震相比,這次地震無論是震中破壞程度還是波及面積都相差很多。汶川地震是8.0級,蘆山是7.0級,震級差一級,釋放能量相差約33倍。
蘆山地震發生后,山上的許多巖石已被震松,卻沒有掉下來或者滑下來,這也大大增加了地質災害發生的幾率。田廷山說,現在還不是汛期,如果不及時排查、發現并治理,一旦汛期到來,許多隱患就可能釀成災禍。所以,當前的首要任務就是要加強地質災害隱患的排查力度,防止暴雨引發高位滑坡或泥石流。
余震數量多、震級高,對斜坡坡體潛在破壞非常大。坡體松散,但松而未滑、搖而未掉,隱蔽性、滯后性強,如何評價沒有顯現的地質災害隱患顯得非常重要。雅安降雨非常豐沛,大大增加了誘發地質災害的可能性。
田廷山說,地震災區的一些山體高陡,調查人員上不去,這些山體后緣是否有裂縫,無法準確勘查。這次通過采用四旋翼飛行器航拍蘆山縣寶盛鄉玉溪村等地崩塌災害的影像并傳輸給后方,有利于專家對災區險情進行研判和評估。所以,高科技手段在排查次生地質災害中顯得非常重要。
——地形落差大,植被覆蓋率高。次生地質災害隱蔽性強蘆山地震發生后,國土資源部地質災害應急技術指導中心總工程師殷躍平、副主任劉傳正一直關注前方的救災防范工作,并多次通過IP衛星指揮與遠程會商系統與地震災區實現視頻對接,就地質災害隱患排查等一系列工作進行遠程會商。殷躍平強調,蘆山地震災區地形高差非常大,蘆山地震雖然沒有發生碎屑流,但有小的拋射過程,這類地形一旦遇到暴雨,很容易形成高位泥石流。
劉傳正說,這次地震出現7度~9度的震中區,根據國內外統計經驗,7度以上的地區,只要有地形高差,就肯定會出現不同規模的崩塌滑坡泥石流。最起碼要對6度以上的范圍進行全面的災害隱患排查。由于此次地震的余震非常多,出現反復震動條件下巖土的疲勞破壞問題,因此可能要把排查范圍擴大到5度地區,特別是地形高陡、溝谷發育的地區,排查范圍更要擴大。
殷躍平認為,由于蘆山地震地區植被覆蓋率高,一些次生地質災害很難發現。所以,這次排查除需要專業技術人員進行實地勘查外,還需要借助遙感衛星等高科技手段掌握次生地質災害的隱蔽情況。在次生地質災害調查當中,要特別強調進行災害的早期識別。震裂山體相對發育,有危石和巨大滾石,建議排查時遇到小的危巖,可以就地清除。
這次地質災害排查的重點蘆山、寶興、天全縣的10多個鄉鎮,由于地震的震中距離地震帶較近,殷躍平建議要提高地質災害調查的精度,為群眾轉移和開展救災工作提供更為詳細的信息。例如,在一些地方應該按照小流域的精度開展1∶2.5萬甚至1∶1萬比例尺的調查,而且要越快越好,最好在暴雨來臨之前完成。
專家們提醒,排查工作一定要仔細,特別是集鎮的排查調查是重中之重,避免群死群傷。排查時一定要把遙感影像應用特別是無人機的應用作為必備手段。要對寶興、蘆山以及附近縣的已有地質災害防治工程進行質量復查。